发布时间:2025-05-10 10:07:49 来源: 浏览量: 作者:
五月的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骆市镇,金黄的油菜田与青翠的枇杷林交织成一片丰饶图景。建通村的千亩油菜高产示范片内,智能灌溉管网正精准润泽土壤;圣水河畔,竹筏载着游客穿行于碧波花海;温祖村的枇杷园里,金黄的果实压弯枝头,采摘的人群笑语不断。这座农业重镇,正以“农旅融合、三产协同”的生动实践,探索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体系的跃迁之路。
资源禀赋与科技赋能:筑牢现代农业根基
骆市镇的区位优势在营山县版图上格外醒目:距县城仅8公里,顺蓬营、营渠、骆柏三条省道交汇,铁路、高速、在建高铁相融,215.6公里村道与产业路网串联起19个村(社区)。作为营山县40万亩粮食安全产业带的核心区,这里年均降水量1085毫米,无霜期长达301天,营山河、仪陇河支系与60余个提灌站、山坪塘构建起“双保险”灌溉网络,年均农业用水量达500万立方。
“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条件,不仅孕育了高产油菜,更为农旅融合提供了生态本底。”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余魏介绍。数据显示,全镇6万余亩耕地中,4.9万亩为永久基本农田,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4万亩,配套渠系52公里。预计2027年,永久基本农田可全部升级为“田成方、路相通”的现代化农田,油菜亩产有望突破200公斤。
在建通村全省最大的病虫害观测场内,50亩试验田中,自动虫情测报灯与土壤墒情传感器实时回传数据至营山县智慧农业指挥中心。这里常年开展10余个油菜品种的抗性试验,“过去农户自留种亩产不足100公斤,如今推广‘双低’高产品种,增产超30%。”农技员吴先明表示。其领衔的合作社已培训180名掌握智能农技的高素质农民,为科技落地提供人力支撑。
数字化管理贯穿全产业链。臻信粮油加工车间内,色选机以每秒300次的频率剔除杂质,菜籽油精炼生产线将加工比提升至1.67:1。“营油天下”“营骆市”两大品牌正通过电商渠道加速渗透全国市场。
农旅融合与产业延伸:一朵油菜花的“跨界”增值
春日的圣水村,竹筏载着游客穿行于十里画廊。3月举办的第四届竹筏旅游文化节,吸引八方游客体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依托3公里竹筏漂流项目,圣水村发展民宿12家,补齐旅游配套短板,2024年春季游客量同比增长40%,全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20万元。“过去村里留不住人,现在游客来了,土特产都成了抢手货。”村党支部书记李继全感慨道。
农旅融合的深度不止于此。温祖村的万亩枇杷林,即将迎来枇杷采摘节。通过“我家枇杷最巴适”质量评比、亲子采摘、订货签约等系列活动,有望吸引更多游客、业主前来参与。“枇杷节不仅卖果子,更卖体验、卖品牌。”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彭鑫超介绍,该村已与重庆、广东商会达成长期合作,订单农业覆盖60%产量。
产业链的延伸更显张力。兴德红油开发的菜籽粕有机肥生产线,将加工副产品附加值大量提升;嫩油菜薹通过“菜油两用”模式提前进入城市餐桌,亩均增收600元。
组织创新与未来图景:从“产业强镇”到“全域振兴”
面对分散经营与规模效益的矛盾,骆市镇创新推行“五统一”机制——统一规划布局、技术培训、生产规程、病虫害防治和市场销售。国家级龙头企业中化农业、省级龙头臻信实业等4家重点企业,带动28家合作社、1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动,形成3.2万亩优质油菜订单基地。
“土地流转每亩年租金520元,订单收购价比市场高5%,年底还有分红。”沿码社区农户老张算着经济账。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全镇土地流转与分红年均增收超500万元。在营山县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智慧平台上,30台烘干机状态、病虫害预警信息实时跳动,67.5%的油菜田实现机械化播种,传统农业正被精准化、集约化的管理模式重塑。
站在三溪村的高标准农田旁,镇党委书记王兵展开蓝图:2024年新开工的12000亩高标准农田将配套5G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土壤肥力与作物长势;到2025年,全镇4.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将实现“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亩均产能提升20%。当科技融入每一寸土地,“天府粮仓”的含金量自然显现。
圣水村的竹筏摇曳、温祖村的枇杷飘香、建通村的智慧农田——这片土地正以三产融合的实践,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骆市答卷”。在营山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蓝图中,骆市镇的探索证明:传统农业镇完全可以通过全产业链升级,成为新时代“天府粮仓”的坚实基石。